您的位置:首页 > 器械资讯 >

“易九道”任沐霖解读中医不能偏离易学思维,更不能脱离易学思维

来源:互联网 时间:[2023-04-13 17:32:35]

易学在线:“易九道”任沐霖解读中医不能偏离易学思维,更不能脱离易学思维,任沐霖“易九道”传人之一。

医者,易也!《周易》是我国古代哲学的典籍,是中华文化的总源头!其阴阳五行、时空统一、天人相应的理论实为中医理论之源泉。可以说,易是中医的灵魂。

上古时期,神农尝百草、伏羲制九针,但如果没有《易》,则中医药必然不可能只是顽石,不可能雕琢为美玉,与世界各国的土著医学就没区别了。易学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,有了二者的结合,中医才脱胎换骨。

那么是什么时候易学开始融入中医的呢?

易学不断地注入中医

易学,是阐述天地世间万象变化的古老经典。相传古有三易:连山、归藏、周易。《周易》只是三易之一,前二者都失传了。

《周易》包括《易经》和《易传》,前者成书于西周,是一部占筮典籍;后者成书于战国时期,吸收儒、道、阴阳等诸家思想以解释《易经》,将《周易》从原来的占筮之书升华成为代表华夏民族智慧和文化的元哲学。

《易经》是六经之首,广大精微,包罗万象,是中华文明的源头。其内容涉及哲学、政治、生活、文学、艺术、科学等诸多领域,是各家共同的经典。作为传统土生土长的中医必然受此影响。

易学对中医基本理论体系形成的影响主要反映在《黄帝内经》中。作为中医经典之一的,成书于战国、秦汉之际的《黄帝内经》,已经非常成熟,它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及中医学的发展方向,其中有大量的易学理论。

从《内经》的具体内容看,明显借取了易学模式,例如藏象学说与四时五方的配应与河图洛书相一致,运气学说明显源于易纬。

此后各朝各代名医们又不断将易学思想注入中医。张仲景的《伤寒论》将易学思想和理念融入到辨证论治的理、法、方、药的各层面,可以说易学思想对《伤寒论》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。

唐代名医孙思邈非常精通《周易》六壬,并运用易学的思维方式进一步构建了自己的医学理论体系,在《千金要方·大医习业》中说:“凡欲为大医……又须妙解阴阳禄命、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。《周易》六壬,并须精熟,如此乃得为大医”。

明李时珍《本草纲目》善用《周易》辨证思维和取象比类方法,探讨药物特性,进行药物分类,分析君臣佐使配伍以及用药火候的把握等。

明代中后期,医易研究进入新的阶段,出现了一批以善谈医易为特色的著名医家和论著,如孙一奎在《医旨绪余》中著有“太极图说”,“不知易者不足以言太医论”、“命门图说”等专论。

赵献可《医贯》通篇贯彻易理。明代张介宾将之概括为“不知《易》,不足以言太医”。清代医易专著也把易对医的影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。

针灸方面,在子午流注针法以外又出现了“灵龟八法”+和“飞腾八法”,更是直接采用八卦配八脉交会穴施行按时取穴。

中医特色导源于易学

易学哲理奠定了中医学的立论基础,中医学则是易学原理实际运用之典范。正所谓“易具医之理,医得易之用”,医易相通集中体现在:

整体系统观

易学提出天地自然观,一是“天人合一“,二是以天地阴阳二气的交感变化为产生宇宙万物的本源,所谓“天地感而万物化生”。中医学的整体观是一脉相承的,确认宇宙是一个整体,人是宇宙的有机部分,人体各部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。

阴阳辩证观

《易.系辞》云“一阴一阳之谓道”,易学为阴阳学说之渊薮,易学以阴阳中和之道认识并说明物质世界产生的本源。阴阳原理贯彻于中医理论的各个方面,而察阴阳之所在以调之,以平为期,则是医药的最终目的。确认“阴平阳秘”、“升降相因”是人体生理功能的最佳状态。

取类表象观

《易.系辞》言“是故易者象也,象也者像也”,“圣人 立 象 以 尽 意”,藏象学说是《内经》理论的核心部分,藏象学说是通过人体外在的表现来推测人体内脏生理规律的学说,是对内脏功能系统反映于外的“象”的概括,并运用五行学说,将人体各器官及其功能状态归纳为五脏六腑系统,并与自然界的五方、五气、五味、五色等联系起来,构成天人相应的时空整体藏象模型。

医与易的关系

医易同源说

医易同源说的提出,始于明代孙一奎、赵献可、张介宾三位名医,特别是张介宾在《类经附翼·医易义》中指出:“《易》者,易也,具阴阳动静之妙;医者,意也,合阴阳消长之机。虽阴阳已备于《内经》,而变化莫大于《周易》,故日天人一理者,一此阴阳也;医易同源者,同此变化也。”

医本于易说

《周易》的基本原理概括可为三点:“《易》一名而含三义,易简一也,变易二也,不易

三也。”吴鞠通《医医病书·医字论》论医易关系说:“医者,易也。有不易之定理,有交易之变通,有变易之化工。”此乃医本于易的要义。

医易两分说

有人认为《易经》为占筮之作,企图以占卦预知人事吉凶悔吝,其占卦过程和结果基本上是随机的;而中医学对疾病的诊断、防治和预后判断,是以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即客观规律为根据的,其理、法、方、药是实践经验的总结,是理性思维的成果,与巫术不可同日而语。认为医学理论与《易》无关。

现代中医的发展不能偏离易学思维

既然中医是在易学影响下形成的生命学说,易为医之源,医为易之绪,《周易》是中医学的理论源泉。那么,现代发展中医,除了吸收现代科学成果外,很重要的一面,就是不可忽视易学的源学地位。

中医不能偏离易学思维,更不能脱离易学思维,中医想要与时俱进,仍有必要认真审视中医学核心——易学思维,应更好地应用易理指导发展,统帅论治,借助于易学发展中医。

来源:易学在线 转载请注明出处

特别关注